以雪养墨
——品评陈丽娜女士油画
自古武者养气,禅士养心,琴师养韵,豢鱼者养水,画家养墨。
山海关外的漫天大雪滋养陈丽娜女士的画笔,蘸天地之灵血挥就大千世界,炼玉宇之晶盆妙呈万物众生,那份苍茫伟丽,那份冰清雪洁,那份剔透晶莹,那份傲然孤绝无不令人为之击节叹赏。
大凡艺术家,倘若没有点奇思妙想,则很难突破现实世界的藩篱,凡俗思维的瓶颈。陈丽娜女士幼年时蕙质兰心,将冬季自家窗户上美妙的冰花想象成仕女、侠客、猛虎、马车、山岳、翡翠白菜、翩然美蝶、枯松倒挂、百川入海……,并将这些奇幻的图像不断排列、组合、融汇,自得其乐。这最初的画魂如一幅光灿灿的星象图,照亮日后她艺术的天空。
陈丽娜生于京畿,长于冰城,又在上海苏杭之地工作游历。受益于关外苍寒辽阔,燕赵雄豪峥嵘,吴越钟灵毓秀,因此她的作品众象混凝、苍秀相济。
陈丽娜女士做雕塑搞设计,写词作曲,于画,则油画、国画、油墨、素描,样样精通,她善画人物,尤其善画人眼。自古写眼的诗句浩若烟海,如诗经中的“有美一人,婉如清扬”,如曹植写洛水神女的《洛神赋》中有“明眸善睐”,再如晏几道《采桑子》:“一寸秋波,千斛明珠觉未多”。而那句“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”,更是将眼之美,之韵,之神刻画到了极致。两千多年前那位李夫人的一双美目是何等摄人心,醉人魄,流光万古。当然眼睛之美并非女士特权,刺客列传中那些慷慨悲歌之士目似闪电利剑,水浒传中的浪子燕青眉若点漆,目若朗星,大概也会倾倒女儿国中的众佳丽呗。汉语中早有画龙点睛一词强调眼的重要,眼睛是人物画的魂魄,眼画得好,则人物形神兼备、呼之能应,画中人的精神气韵全得从一双眼中体现,那是一座座闪烁光芒的桥梁,有效联系艺术家与读者,从而使画作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。在优秀的艺术家眼中,目光是一种物质,甚至是一种生命,我记得《酉阳杂俎》里有个典故,说老虎犀利的目光可以穿透大地,多年之后会在地底化为沉甸甸的琥珀。我们看陈丽娜女士创作的这些人物,无论古今中外,其目皆朗若天星,厉似闪电,灿烂夺目如老虎目光,多年后想必也会成宝石呗。
武者含胸拔背,肩平腋虚。画者成竹在胸,知黑守白。妙手丹青,写实易,描虚难。陈丽娜女士有一幅作品名曰《怪侠》,只见两个影子在水面上跳跃、盘旋,如沧海鱼龙想逐,如敦煌飞天竞舞,如白鹤负月而歌,如蜉蝣蹑足江湖,如仙山云气弥漫,如水涯露串迷离,如菩提明镜,如梦幻泡影。那载人影之水,众彩漫漶,如江南桃柳争艳,亦如尘世酒绿灯红。两个人体不断分解,最终化作分子结构,震颤,回旋,交叠,渗入你最细微的感知,唤醒你最绮丽的梦境,这便是陈氏油画的梦幻复合艺术。从哲思上来讲,影子的影子叫魍魉,由来茫然无迹,飘渺如虚,而陈丽娜女士控制了影子的影子,以毫为线,轻车驾驭,且随心所欲,挥洒自如,毫无粘滞,她的艺术功力由此可见一斑。每观此画,则必拍案叫绝。
陈丽娜女士的新作《十二头牦牛》,墨韵浑厚,大气磅礴,或与《八骏图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十二头雪域灵兽,或雄或雌,或苍迈或幼萌,或顾盼神飞,或低头沉思,或喜悦,或悲伤,或欲载雪奔向神山圣湖,或欲奋犄砥砺蓝天冰穹。一种自然律动充塞天地宇宙,万物各怀其生存哲学。陈丽娜是在呕心打造自己饱含生命意识与艺术野心的传奇。我们完全可以想象,和《八骏图》中的绝地、翻羽、奔霄一样,这十二头牦牛也都各自享有一个无比诗意的名字。
多年来陈丽娜女士博采众家,冶炉自臻。已经有了自家风度,自家气象。她新近自创的油墨画,以田园牧歌歌吟神州奇景,婉转曲折,清丽可人,百余幅画作汇为煌煌长卷,结集成书后立即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,并被当做美术教材示范后人。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那些笼罩在神秘气质中的荒野、湖滨、山径、鸟道、云途,步入陈丽娜的艺术世界。
读陈丽娜的作品多了会读出这样的感觉,陈丽娜的画不仅仅是画,更是散文,小说,充满大雪芬芳的诗剧,你得用心去读,读出那些隐秘的好故事。